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
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20〕5号)要求及学校工作安排,鉴于本学期学生返校时间延迟及赛事周期明显缩短的实际情况,为保证该赛事的顺利开展,经研究,学校决定举办2020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赛道由学生处和团委联合组织)。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大赛组委会、专家委员会及工作组。二级学院成立以主管院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本次大赛由教务处和学生处主办,团委、科研处、招生就业处、计划财务处及参赛二级学院协办。组委会由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组成,主要负责大赛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一)大赛组委会
主任委员: 王录军 林 宏
副主任委员:赤保民 罗 峰
委 员:张学义 宋长军 王军权 党晓鹏 张 成
赵新平 郭楚伟 杨世选 白夏平 关 斌
孙志强
组委会下设综合办公室,高教主赛道和职教赛道由教务处组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由学生处牵头组织。
(二)专家委员会
拟邀请校外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及校内专家等共同组成,负责决赛参赛项目的评审及指导工作。
三、赛事总体安排
(一)大赛实行校赛、省赛和国赛三级赛制(不含萌芽赛道),举办“1+6”系列活动。其中“1”是1个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萌芽赛道(各赛道方案详见附件1)。
(二)各赛道参赛共同要求
1.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
2.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3.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相关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参赛项目根据各赛道相应的要求,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参赛。
四、校赛启动
校赛包括二级学院初赛,学校文本评审、复赛和决赛等环节。
(一)赛事动员
请各二级学院充分认识大赛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与时代意义,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动员师生参与热情,充分挖掘教师、在校生、毕业生中存在的创新创业项目和资源,以大赛为契机,积极推动教师科技成果转化和师生共创行动,鼓励更多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二)参赛筹备要求
1.项目数量
各二级学院要按照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18‰的比例组织学生参赛(即每1000名学生应至少有18个参赛项目;与参赛项目相关度高的二级学院,不受此比例限制)。各二级学院参赛项目数量以大赛报名系统开放后报名数据为准。
2.项目来源
根据各赛道的参赛要求,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毕业五年内的创业校友及吸纳学生参与的教师创业项目均可报名参赛。二级学院应通过以下方式挖掘和培育项目:
(1)挖掘在校师生项目。全面梳理和挖掘本学院师生已有科技成果、创业项目及与革命精神传承、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相关的公益类项目,重点围绕具有较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市场应用价值的项目或企业、具有较强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公益创业类项目,组建参赛团队,配备指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加强线上沟通交流,根据项目特点及所处阶段确定拟参加赛道、组别并准备参赛材料。项目建设和孵化应继续同步推进。
(2)挖掘创业校友资源。请各二级学院广泛发动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本学院毕业五年内(2015年及之后毕业)的创业校友资源(包括回乡从事农业创业的校友),进行参赛动员。毕业校友创业范围可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等其中某一方面有明显创新或竞争优势,所创办企业或公益组织已形成一定规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
对于已确定参赛意向的创业校友,请二级学院配备指导教师和在校生成员,协助校友共同做好参赛材料撰写及其他相关准备工作,学校可提供必要的资源对接和帮扶服务。
3.参赛材料准备
拟参赛团队应做好以下参赛材料的撰写和制作,为参赛做好前期准备。
(1)项目计划书(电子版为 PDF 文件,大小不超过 30Mb);
(2)路演PPT(5-8分钟,大小不超过20MB);
(3)1分钟展示视频(与PPT互为补充,大小不超过 1G);
(4)实证材料。
以上材料请参照“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上对参赛材料的要求。
(三)校赛安排
1.参赛报名(2020年6月)。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0年6月11日。赛事咨询请通过“中国互联网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微信公众号进行咨询,参赛团队可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资料下载板块,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
2.二级学院初评(2020年6月26日前)。二级学院组织评委会进行评审选拔。各学院对申报的参赛项目进行评审,对参赛者自身条件进行审核。若发现参赛项目不符合参赛条件或弄虚作假的,将直接取消其参赛资格。最终将评审结果排序(加盖二级学院公章)上报组委会办公室。
3.学校决赛(2020年7月)。校级决赛项目总计30个。学校专家委员会组织评审专家对参赛团队提交的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具体名额将按照各二级学院报名项目数量按预设比例进行再分配。
4.入围省赛项目打磨(2020年7月)。
根据省教育厅要求最后确定我校入围参加省级复赛的项目团队,届时将组织集中培训,邀请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对项目进行进一步指导提高。
五、奖励办法
本次大赛评选一等奖(金奖)5名,二等奖(银奖)10名,三等奖(铜奖)15名。获奖项目将择优推荐参加陕西省复赛。
凡在校赛决赛中获奖和参加省级复赛的项目均按照《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办法》予以奖励,其余项目不再予以奖励和课时补助。请各参赛二级学院负责对参赛指导教师解释说明。
六、工作要求
(一)请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明确领导小组成员责任分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赛事动员和项目挖掘与培育,广泛调动师生和创业校友的参与热情,把本项大赛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推进专创融合进程,引领学院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有效提升学生“敢闯会创”的素质与能力。
(二)各二级学院于6月26日前将本学院“互联网+”大赛实施方案、项目统计表和初赛评审结果(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加盖二级学院公章)报至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教务处教学质量科)。电子版发至wzyzlk@126.com。
联系人:李守杰 李勇
联系电话:2362109 3033101
附件:1.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赛道方案
2.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统计表
3.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名额分配表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2020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