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门户 一网通办 | 书记信箱 院长信箱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寻非遗共绘振兴图 执彩笔焕新枣乡梦

发布日期:2025-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学校“南黄彩韵,枣乡绘梦”实践团于7月前往大荔县埝桥镇南黄村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南黄村作为学校包联村,正在打造县级文化振兴样板村,急需学校文化类专业资源的支持,团队因此而组建,10名师生为顺利完成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制定帮扶实践计划、明确了分工、做足了准备。团队聚焦帮扶村的帮扶需求,确立了寻访非遗、彩绘墙体、基地共建、开发文创等四步走实践模式,旨在挖掘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促进文化赋能冬枣产业振兴。同时,以实践活动为契机,更多更深刻了解基层,增长见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履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调研走访:寻访非遗文化,探索文化赋能冬枣产业

实践团首站走进大荔非遗文化展示馆,500余件非遗作品琳琅满目,成员漫步其间,观摩“同州梆子”“大荔面花”“朝邑剪纸”“大荔碗碗腔”“大荔芯子”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还沉浸式体验了皮影艺术展演。在与这些民俗瑰宝的近距离接触中,切身感受到传统非遗文化的鲜活魅力。随后团队深入南黄村,探访秦腔协会与多位爱好者:据老艺人讲述,这里曾是秦腔艺术的兴盛之地,历史上享有盛誉,至今仍有多位老艺人坚守技艺,学校驻村工作队也据此促成了南黄村秦腔协会的成立,目前运转良好;团队成员在聆听秦腔传承故事的同时,现场学习演奏二胡、板胡、低胡和镲等乐器,体会秦腔艺人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坚守。此外,团队还寻访面花传承人,老艺人虽年事已高,但满含激情为团队介绍面花制作工艺及独特民俗寓意,感受面花技艺的精妙和温度;拜访84岁乡贤时,老人笔耕不辍的代表作《我的晚年》及多幅诗作和书法作品,更让大家领略到乡村文化的绵长底蕴。

为摸清冬枣产业现状,团队走进埝桥镇安友果库——这家集仓储、冷链、分拣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不仅拥有大荔首条冬枣自动化分选线,更将果品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地。通过参观流水线作业、冷库仓储及展销区,团队发现当地果品产业虽发展迅速,却因文化附加值不足,尚未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地域品牌。此后,成员们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与冬枣大棚,听果农讲述种植技术、销售模式与丰收故事,在劳动场景中体会到大荔农民有一种不服输、敢创敢干的精神。

实践团先后来到安仁镇小坡村与新茂农场,探寻农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作为“大荔冬枣第一村”,小坡村不仅坐拥1.3万亩冬枣种植基地,更以“冬枣小镇”田园综合体为载体,整合旅游观光火车站、交易物流中心、电商培训基地等多元功能,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示范标杆,村干部的介绍让团队直观感受到产业与文化结合的活力。走进新茂农场,“金钟鸣沙”的悠远传说、“贵妃枣”的历史典故、“王马十二景”的人文底蕴徐徐铺展,与农场内畜禽欢腾的生态景致、红枣冬枣的种植园区相映成趣,成员们在农业、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场景中,对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效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此外,团队还参观了朝邑起义纪念馆,深刻体悟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强化了“文化振兴需兼顾红色基因传承”的认知。

经过多方调研,实践团对当地文化和冬枣产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经过多次研讨交流后,逐渐形成了文化振兴帮扶思路,并撰写了详尽的调研报告。最后,团队走进埝桥镇政府,与镇相关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两位分管农业和文化产业的副镇长分别介绍了全镇13个村的农业发展布局和文化发展现状。明确当地农产品虽量质齐升,但亟需通过文化赋能培育特色品牌。实践团就全镇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就设立文化实践活动基地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双方合作开展文化传承和创新,助力冬枣产业特色发展。

文化彩绘:融合文化元素,绘制地域特色文化墙

实践团在南黄村村部召开专题研讨会,紧扣村民需求与村庄特质——这里曾因秦腔剧团和篮球队闻名,如今以冬枣为核心产业,最终确定以“枣乡南黄”为主题,将秦腔、篮球、冬枣等元素巧妙融合,设计出色彩明快、充满民俗风情的墙绘方案,生动展现村文化与冬枣产业共生共荣的图景。

施工阶段,团队分工明确:备颜料、量尺寸、搭架子,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推进。清晨的阳光里,成员们手持画笔专注创作:有人勾勒冬枣的饱满轮廓,让果实立体鲜活;有人调配天空的湛蓝与云朵的轻盈,铺展明快底色;有人细描秦腔人物的眉眼衣角,还原传统艺术的灵动。夜幕降临时,大家借助投影仪精准定位,小心勾勒神态各异的人物线条;最后喷绘“传承秦腔文化”“振兴冬枣产业”等26个大字,为整面墙绘点睛。经过数日奋战,原本斑驳的墙面焕然一新:冬枣的饱满、秦腔的韵味、运动的活力在色彩中交融,将调研中沉淀的文化元素化为直观生动的视觉符号。这幅文化墙不仅为村庄注入鲜亮色彩,更与村容村貌自然相融,成为村民日常驻足观赏、打卡拍照的文化地标,既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也让“文化赋能乡村”的理念在笔墨间落地生根。

基地共建:举行授牌仪式,构建实践帮扶长效机制

校村联合举办“枣乡绘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暨座谈会,校村双方领导共同出席。驻村第一书记、团队指导老师郑言率先介绍学校上半年帮扶成效与实践团目标;领队关永萍老师详述当前实践成果及后续计划;实践团成员则轮流分享活动中的难忘瞬间、心得体会,谈及团队协作与凝聚力的深刻感悟。团委书记冯晶为同学们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容,勉励大家以挖掘乡村文化筑牢自信,以墙体彩绘体悟劳动价值,以实践深化专业认知,并代表学校为南黄村授“枣乡绘梦”实践基地牌。学生处长罗峰充分肯定实践成效,强调暑期实践是“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在村巷彩绘、大棚调研中深入生活,终将实现思想淬炼、意志磨砺与能力提升。

仪式后,校村双方走进冬枣大棚,在晨光中探寻合作方向。掀开棚帘,清甜果香扑面而来,饱满的冬枣压弯枝头,底黄透红的果皮泛着光泽,种植户大爷笑着说:“这几天温差大,糖分足,再过两天就能批量采摘了!”众人边尝边用镜头记录丰收景象,真切感受劳动的幸福与喜悦。

实践拓展: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冬枣主题系列彩绘

为助力南黄村打造文化振兴样板村,团队聚焦“秦腔文化”与“冬枣产业”两大特色,推动实践成果向创意产品延伸。在文创开发方面,成员们深挖秦腔艺术内涵,确定以经典人物造型为元素,设计“秦韵积木”系列——提取秦腔文化中红色象征忠诚、黑色代表刚毅等色彩语言,将传统角色的精神寓意融入积木造型。目前,造型各异的8款人物效果图已完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如手机壳、水杯、手提袋等秦韵衍生产品,系列设计在不断推进中,通过现代设计理念让乡村传统文化换发新的生命力。

文化墙彩绘收官后,团队乘势启动“枣乡南黄”主题系列彩绘设计。作为大荔县最早引种冬枣的村落之一,南黄村曾引领冬枣环割、棚栽技术创新,为全县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结合这一历史背景,成员们围绕“文化与产业融合”展开头脑风暴,系列首幅“枣园丰歌”方案逐步成型:画面中,冬枣如红灯笼挂满枝头,村民笑容灿烂地忙着采摘,果筐里的果实堆成小山,尽显劳动价值和丰收场面;生动勾勒出南黄村人勤劳质朴、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为下一步开发设计更多系列彩绘打下基础。

为期1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团队成员带着奔波的疲惫与收获的喜悦,围坐村部召开总结会。回望这15天,大家的足迹遍布非遗展馆、红色场馆、冬枣大棚、示范村落及政企单位,系统调研了文化赋能农业、农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更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实践行动——设计绘制的文化墙已成为村里独具特色的景观,成了村民日常打卡的“网红地”。分享环节中,有人谈及初画墙绘时的手足无措与作品落成时的惊喜,有人感念村民递来的清甜冬枣里藏着的认可与丰收喜悦,也有人忧心调研中发现的非遗传承困境,惋惜部分技艺因重视不足而渐趋失传。大家各抒己见,意犹未尽,会后纷纷提笔,将这些天的所见所感凝练成心得体会。

此次实践从筹备下乡到圆满收尾,全体成员始终以学习提升的初心投入实践。来自不同专业的成员从陌生到默契,一起分工买菜做饭、打理生活,那些协作互助的欢快场景历历在目;从与埝桥镇和南黄村的乡亲们接触到磨合,再到彼此交心,村民们对我们关怀备至,使我们体会到村民们的淳朴及民风的淳厚,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团队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持续努力,以包联村文化振兴为己任,为当地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撰稿:党政办公室 郑言 审核:淮伟凤)

关闭

版权所有©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渭南市高新区胜利大街西段科教园区     邮编:714026     陕ICP备11005299号-1 610590020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