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学校“青禾谱写红歌 光影诉说振兴 ”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富平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出征会上,老师们反复叮嘱安全细则,强调要带着纪律性沉下去,真正读懂这场实践的分量。同学们认真听着,把每一句叮嘱记在心里,决心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扎实的足迹。

上午的阳光刚漫过地头,实践队已站在富平现代农业综合实验示范站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县乡村振兴农业专家服务团团长冯安荣带着大家穿行在试验田埂,讲到:"你看这尖柿品系,抗病性强还适合加工;那边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一亩地能省三成水......"实践队跟着他的脚步,凑近观察柿树的生长状态,拿出笔记本飞快记录,时不时举手提问。从8万亩到32万亩的种植版图扩张,从硫超标难题到新型安全生产技术落地,他的讲解里,藏着富平柿子从"土疙瘩"变"金果果"的密码,也让实践队对乡村振兴的"科技力量"有了更鲜活的认识。


午后的日头正盛,尖柿优质高效示范园里的绿叶闪着光。“富平柿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冯锁蹲在柿树下,手把手教实践队辨认优质果。实践队围在老人身边,仔细比对他指出的"优质果"特征,队员们有人掏出手机拍下果实细节,有人忍不住伸手轻触果皮感受质感。作为正高级工程师,冯锁既讲现代培育的"科技经",也聊非遗技艺里的"守正创新",实践队边听边点头,渐渐明白,一颗柿饼里,既有农业现代化的奔头,也有文化传承的温度。


暮色漫上来时,实践队凑在一起分享白天的见闻,笔记本上记满了知识点,手机相册里存满了试验田与果树的照片。乡村振兴的故事,原来真的要在土地上听,在星光下想。而这些在田埂上积攒的力量,终将化作青春的火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接续传承,让红色的信念在田野间愈发闪亮。(撰稿:农林科技学院 张宇星 审核:团委 牛文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