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使大学生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切实服务基层群众。7月22日至25日,学校“青禾谱写红歌 光影诉说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和团委书记冯晶一起走进临渭区下邽镇,先后探访当地葡萄产业园、三贤酒庄及种植葡萄的农户家,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与农家院落里,探寻葡萄产业助力乡村发展的密码,用实际行动践行“实践育人”的初心。
调研渭南葡萄产业园,品悟农业发展的“科技经”

实践队一踏入渭南葡萄产业园园区,就被眼前郁郁葱葱的葡萄藤架所吸引,在一串串饱满多汁的葡萄下认真聆听技术员讲解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并在其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葡萄套袋、采摘等田间流程,深切感受到每一颗葡萄的成熟都凝聚着辛勤汗水。
技术员还现场演示了智能系统的运作——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葡萄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让实践队直观领略到现代农业的“科技范儿”。此外,实践队调研了解到,渭南葡萄产业园创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仅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更构建起从葡萄种植到深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参观三贤酒庄,体悟产业发展的“文化味”
从田间到车间,实践队来到以当地“三贤”文化为特色的三贤酒庄。走进发酵车间,一排排巨型发酵罐整齐列阵,罐内正进行着葡萄汁的发酵转化。负责人向实践队详细讲解了葡萄酒发酵的原理与关键技术。队员们对复杂的转化过程有了更直观清晰的认识,也深切感受到现代农业深加工环节中蕴藏的技术智慧。而储酒窖是酒庄的“灵魂所在”。在这里珍藏着各种葡萄酒,一瓶瓶整齐地摆放着,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年份意味着不同的风味和口感。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品尝了用当地不同品种的葡萄酿造的美酒,醇厚甘甜里不仅有乡土风味,更彰显着葡萄产业深加工的成果,这正是乡村振兴在产业链延伸中结出的甜蜜果实。

在酒庄的文化展示区,冯晶指着墙上的“三贤”典故,结合校史中的育人理念寄语团队:“就像这酒庄以文化为魂,你们的成长也要以理想为帆,既要懂技术,更要懂文化、懂乡村,才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你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会得到印证和验证,也会增强大家的文化自信。”
走访葡萄种植户,感悟农村发展的“致富路”
从车间到房间,实践队走访了下邽镇种植葡萄的农户。先后来到种植葡萄多年的南七村的白大爷和自家种植葡萄的张同学家中。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成员们了解到,十几年前,南七村的村民们主要还是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收入微薄。后来,白大爷率先尝试种植阳光玫瑰,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走上正轨,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前三年的收入达到70多万。而张同学家主要种植的是红提,张爸爸说,“以前种玉米一年收入几千块,改种葡萄后,年收入能有八万多。”不管是白大爷、还是张爸爸,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葡萄改变了大多数家庭的面貌,让大家都增收致富了。”


此次临渭区下邽镇的实践之旅,不仅让实践队在葡萄藤下读懂了“科技赋能农业”的深刻内涵,在酒窖陈香中触摸到“文化激活产业”的鲜活脉动,更在农家院落里见证了“特色引领致富”的生动实践。这不仅是一次知识与现实的碰撞,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让大学生们在田间地头坚定了“强农有我”的信念,在产业一线明确了“服务基层”的方向。队员们纷纷表示,今后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撰稿:农林科技学院 张宇星 审核:团委 牛文妍)
【关闭】